Pteris arisanensis Tagawa ActaPhytotax.Geobot. 5:102. 1936.
根状茎短,斜升或直立,先端被鳞片;鳞片披针形, 二色,中间黑色,两侧边棕色。叶长 70~90cm,簇生; 柄长 37~50cm,禾秆色、棕色或带栗色,基部颜色较深,光滑无毛,有光泽,顶端不分为三枝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 35~55cm,宽 20~30cm,一回羽状—羽片深羽裂,基部羽片有分叉;侧生羽片 6~8 对,对生,略斜向上, 无柄或仅基部羽片有短柄,披针形,长 10~24cm,宽2.5~5cm,先端羽裂渐尖,基部略狭,近圆形或截形并稍偏斜,有规则地篦齿状深羽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; 基部羽片的基部下侧有 1 个篦齿状羽裂的小羽片;裂片 20~30 对,略斜展,近镰刀形,长 4~6cm,宽约 1.5cm,先端圆钝,全缘;叶脉分离或基部 1 对叶脉有时连接, 无假脉;羽裂的裂片基部下侧一脉出自羽轴,侧脉斜向上,自基部稍上分为二叉,羽裂的裂片基部相对的2 小脉直达缺刻,在缺刻底部分开或相交成高尖三角形网眼,有时在羽轴两侧连接成 1 行三角形或狭长网眼,网眼以外的小脉分离;叶片干后纸质或近革质, 绿色或黄绿色,无毛;羽轴禾秆色,无毛,近轴面纵沟旁有短刺。孢子囊群生于裂片边缘,裂片顶部不育, 线形。
产地:南澳(邢福武等 12419,IBSC)、大鹏(邢福武等 11997,IBSC)、三洲田(深圳队 344)、梧桐山、仙湖植物园。生于山地林下,海拔 50~500m。
分布: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台湾。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及马达加斯加。本种的叶脉变化较大,有时完全分离,即裂片基部 1 对小脉伸达缺刻以上;有时伸达缺刻,与相邻裂片基部的小脉连接成高而尖的三角形网眼;有时与相邻裂片基部 1 小脉连接成一个几乎平行于羽轴的狭长网眼,即狭眼凤尾蕨 P. biauritaL. 的叶脉式样。